3月1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青海省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的消息,这意味着享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上升为了国家战略,也意味着我国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进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虽然2005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但许多项目都是借助西部大开发之机引进建设的,其中仅有青海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等极少数项目被列为西部大开发项目,享受到国债支持政策,其余绝大多数项目均未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详情]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首批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后,青海省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和“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依据柴达木地区资源分布状况、现有工业基础、交通布局和外部配套条件,确立了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大柴旦、德令哈和乌兰四个工业园,以“一区四园”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框架的发展战略,推动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的海西州从行政区划上来讲涵盖了整个柴达木盆地,其境内拥有极其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这个地区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86种,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氯化钾储量占全国钾资源总储量的97%。
虽已入春,但前往柴达木盆地内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公路两旁,成排林立的树木仍未发芽。封育治理的戈壁滩上密布着柽柳、白刺、沙蒿等沙生灌木林,偶尔还可见三五成群觅食的野生动物。眼前景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昔日的瀚海戈壁。
“柴达木”蒙古语意为“盐泽”。水,尤其是可以饮用的淡水,在这里非常宝贵。